在教师招聘考试中,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属于教育心理学中分类学习理论的考点。试题以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,且多为例题,容易混淆知识点。所以要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区分。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理论,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!
第一,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
安德森根据知识的功能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。
(一)陈述性知识
陈述性知识又称“描述性知识”,是个体有意识地提取线索,能够直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。主要用于说明事物的性质、特征和状态,区分和区别事物。这类知识主要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。它包括事实、规则、个人态度、信念等。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。
例如,学生在学校学到“茶壶是盛水的器皿;刀是一种非常锋利的工具。”小心”属于陈述性知识。
(2)程序知识
程序性知识又称“操作性知识”,是个体不自觉提取线索的知识,因此只能借助于某种工作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。这类知识主要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。这种知识具有动态性。
比如学生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,就是程序性知识。
第二,歧视的时刻
三。实践练习
通过在学校的学习,萧蔷明白了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也是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。”从知识的功能划分来看,萧蔷的知识属于()。
a.具体知识b .抽象知识c .陈述性知识d .程序性知识
【答案】c .解析:本题考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。根据知识的功能,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。其中,陈述性知识也被称为“描述性知识”。是个体有意识地提取线索的知识,所以可以直接回忆和陈述。主要用于说明事物的性质、特征和状态,区分和区别事物。它包括事实、规则、个人态度、信念等。萧蔷在问题中学到的知识主要解决“是什么”,所以属于陈述性知识。因此,选项c是正确的。
以上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总结。希望能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!